身边典型 INDEX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身边典型 > 正文

像梭子一样,串起英语课程的经与纬——张华的教改之路

发布时间:2019-12-12 点击:

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——聚焦西工最美奋斗者

像梭子一样,串起英语课程的经与纬——文学院副院长张华的教改之路

 

时光更替,岁月不居,2020年已扑面而来。校园的落叶恬淡精美,上课的铃声依然悠长。这是张华从事英语教学管理的第四个年头,这是冬日里平常的一天。

undefined 

2016年,张华被学校任命为外语学院(现为文学院)副院长,主管教学。2017年,学校提出基础课振兴计划。2018年,基础课振兴计划第一阶段的核心改革课程之一——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初见成效。2019年,学校召开教育大会,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。在这过去的1000多个日子里,张华深耕不缀,风雨兼程,始终与学校同向同行,用实际行动走出一条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之路。

服务基础课程振兴  提升基础英语水平

自张华担任副院长的那一天起,她的工作重心就在围绕着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转动。用张华自己的话说:“我像一个陀螺,一直在转动,永不停息。”

本科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,琐碎而细致。张华除了要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任务、保证教学正常运行外,还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,组织并督促各系部和教学督导组的工作,开展学期检查,组织示范课、公选课开课。此外,张华还紧跟学校教育改革的步伐,积极推进基础课振兴计划。2016年下半年,张华着手大学英语的振兴之路。

变则通,通则久,要振兴就要革旧图新。在学院《大学英语教学综合改革方案》的指导下,张华把第一个改革对准了大学生的英语课时安排。在英语课时分配上,由传统的“96+96+32+32”模式改为“64+64+64+32”模式。这种课时安排,平衡了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对于大学英语的学习时间安排,使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不会因为身份的转变而松懈。

在传统的课程安排下,新学期开课时英语老师们被随机安排到不同的班级,学生和老师们只能被动接受安排,第二个改革就是打破这种模式,采取教师互聘制度。这种互聘制度,架起了各学院和教师之间的桥梁,极大地激发了各学院和英语教师的工作热情,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。

第三个改革是在教师中建立奖惩制度。通过学生的英语四级通过率实施奖惩。有了评比督促,老师们干劲更足了,经常会用各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学习能力。

“教学管理工作琐碎而复杂,但我既然做了,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,我都要努力把工作做好,这是一种责任,也是我的处事原则。”面对改革之路上的曲折和坎坷,难免也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,但是,张华对于工作的追求从未改变。

学校提出基础课振兴计划后,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。学校宏观把控,外语学院微观响应,共同打好了英语基础课振兴的“组合拳”。“以四级通过率为例,我们以往的通过率基本在25%左右,今年的通过率达到了40.44%,比去年高出11.16%,这一成果的取得,张华老师和她所在的学院功不可没。”学校教务处处长闫莉在谈到学校基础课振兴计划时说到。

推动英语综合改革  提高专业英语水平

作为教学副院长,张华积极推进英语基础课振兴;而作为英语教师,张华在教学中率先大胆推进英语的课程改革。她注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,在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中多次获得一等奖;2006年、2007年、2008年连续荣获学校“优秀教师”称号,并于2011年度获得学校课堂教学明星称号。先后主持了省级科研项目5项,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,主编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精读教材2部,出版译著1部,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。

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,张华引进外研社U校园网络平台和外教社随行课堂APP软件,以学生英语学习的网络资源与手机软件相结合形式,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;引进美国Achieve3000分级阅读网络平台,改进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。

刚开始的时候,学生们不太愿意配合这种课下学习的方式,只能被动学习。张华在后台监测到学生没学习的时候,经常找他们谈话,督促学习。渐渐地,学生们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获得了益处,才开始慢慢接受。有一天,张华的邮箱里多了一封邮件,邮件中写道:“我从刚开始不理解这种方式,到后来有了成效,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积极性,再到现在的每天主动去学习,很受用。谢谢张老师!”在那一刻,张华觉得自己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都值了。

张华带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课,她基本每天都要紧跟热点截取片段,让学生们英译汉,慢慢再进行汉译英。课上的小游戏吸引着学生们对于口译的兴趣,每年都会有学生因上了张华的口译课而选择考口译研究生。但是,有限的课堂训练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们的应用能力的提升,为了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,张华又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,在她的努力下,英语专业的实习基地由原来两个扩充到五个。

杨静是张华的同事,她最佩服的就是张华做事的态度“能干完的今天就干完”。在杨静的眼里,张华是一个很有想法也很有能力的老师,她对别人要求严格,对自己更严格。“也正是张老师这种以身作则的品格,深深地影响着整个学院的老师。我们也心甘情愿跟着张老师一起向前冲。”

关爱学生忽略家人   此情绵绵有憾无悔

从教十几年来,张华老师一直把学生放在首位,学生们也会把困难说给张华老师听。每每这个时候,张华总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,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。

undefined 

魏哲卿是英语专业2015级学生,在今年的考研过程中并没有考到自己满意的分数。当她哭着给张华老师打电话的时候,张华及时跟调剂院校沟通,争取名额。最终,魏哲卿顺利调剂到了理想的学校。“那个时候,张老师几乎每天打电话问我情况,帮我分析形势,我觉得张老师就是我的指路明灯,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了我希望。”魏哲卿回想起当时的场景,依然眼眶噙满泪水。像这样的事情,只是张华从教十几年来的一瞥,她说:“学生都是我的孩子,只要学生未来能有一个好的前程,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。”

张华的女儿刚上初中,但是她已经很多年没有陪女儿过儿童节了,这在女儿的心里是一道过不去的坎,每次抱怨张华只能尴尬的笑笑。不能时时陪伴女儿,张华只能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锻炼她独立的习惯。女儿很乖很听话,但有时也会有小情绪。有一次击剑比赛,张华像往常一样让女儿独自做赛前准备,拜托其他家长验器材。赛前女儿没忍住打电话试探地问能否过来,当又一次听到同样的回复后,女儿赌气道:“妈妈,您不来,我就比成最后一名!”张华挂掉电话,默默地打开家长微信群,当哪个家长把现场的照片发到群里时,她第一时间保存下来,看一下女儿的状态,就当自己去了现场。

由于实在没有时间照顾女儿,张华只有把女儿交给自己年近八十的父母照看。父母年岁大了,却总是尽他们所能,默默地以实际行动支持女儿的工作,替她做好一切。但作为女儿,张华却不能像以前一样经常陪父母聊聊天,帮父母买买菜,哪怕见个面都只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。

张华的丈夫因病住院,她跟医生商量,把手术时间放在端午节,这样才能有一天时间照顾。丈夫手术后没人陪护,吃饭时只能拜托同病房的陪护帮忙带一份。丈夫很理解张华的工作,可当他一个人躺在医院,面对着邻床的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时,有时也会抱怨道:“你到底是做了什么工作?能忙到家都不要了!”

谈起家人的时候,张华几次哽咽到说不下去。她说:“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时间陪伴家人。父母支持我的工作,丈夫理解我的工作,正因为这样,我觉得欠他们的太多。但是,我不后悔。这是一个正当好的时代,有推动的力量,我就会一直往前走!”

没有哪一段路程是一帆风顺,没有哪一个梦想会轻松实现。时间终会证明,在奋斗永不磨灭的岁月里凝聚起的一股坚韧的力量,历经时间的淬炼,依然灼灼其华。多年来,张华穿梭于学校、教师、学生和家人之间,织出一块残缺而又绚丽多姿的布匹。她也是用这把梭子,串起全校英语课程的经与纬。

张华的工作每天在继续,在开云app登录入口-开云(中国),无数个张华的工作每天也在继续,他们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默默的编织着梦想与追求。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,学校在改革之路上才会走得坚定而有力量。

(党委宣传部 王琛琛)

本文语音节目请扫描下方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