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工专题 INDEX

【教育工作大会】携手同心答好新时代本科教育新考卷

来源: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:2024-01-09 点击:

时光壮阔落笔,成就浩荡如歌。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,学校坚持以本为本,聚焦“五育并举”,全校教师更新观念、凝聚共识、识变应变、精准施策,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,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,人才培养能力关键要素取得了显著成绩。

面向战略变革,推动新时代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

一路走来,全校教师厚植“学生中心、教师核心、思政引领、全员保障”的新时代教育理念,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,为“通专结合+个性发展”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好顶层设计。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,全面实行选课制,系统构建了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新体系。持续推动通识课质量提升工程,夯实人才培养基础质量,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,提高学生深造意愿和深造能力。

“现在国家发展这么快,以后什么专业就业好、工资高?”——这是大部分学生家长困扰的问题。面向国家战略和陕西24条产业链,学校新增体现学校办学特色、与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的“新能源科学与工程”等10余个专业。针对国家数字化转型需求,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化教育课程建设及配套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。深化教学改革研究,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优化课程体系,使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适配国家战略变革。

为推动“互联网+课程”革命,学校建成“智慧+教育”新形态,全校智慧教室已达152间,建成开云app登录入口-开云(中国)智慧教学平台,已经成为了“别人家的学校”。2023年秋季学期,全校教师在智慧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资源1.5万个,全校学生参与学习活动258.2万次,智慧教学平台在课前、课中、课后各环节得以广泛的应用。同时,对学业预警、学情教情进行实时分析,为“面向学生产出”的全过程、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与反馈提供支撑。

夯实新工科内涵,切实提升实践育人质量成效

机械臂冲调咖啡、“花丝镶嵌”工艺、机器月饼……将文化与新工科相结合,崇尚科技已在学校蔚然成风。

近年来,学校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发展,不断夯实新工科内涵,以智能制造企业为蓝本,贯通“慕课平台-智造实景-仿真场景-双创空间”四维实训场域,建成教育部“互联网+中国制造2025”产教融合实践创新基地——智造创新工场。新增“软体机器人”“工业仿真”产教融合实践平台,进一步优化覆盖全部本科专业的“工程实训-专业实践-双创实战”新工科实践育人架构。

“智造创新工场”已与国内9家智能制造企业深度合作,共建平台、共建课程、共建资源、联合运行,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,荣获第九届恰佩克奖·中国高校产教融合50强,获批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,形成“专劳耦合、数智赋能”的新工科特色劳动实践育人新格局。

目前,我校新工科实践育人成效已面向国内外50余所高校、23个省市级政府部门、38家企业推广应用,示范效应不断彰显。

强化专业内涵建设,构建“一流+特色”学科布局

学校坚持推进“学科统领、一流专业引领”的大类专业群建设,突出兵工特色。促进传统专业升级改造与交叉融合,发展出兵器人工智能新工科专业群、兵器美学新文科专业群和兵器特色专业群,形成了“以工为主,管理、经济、艺术、理学、文学、教育多元发展,一流专业与兵器特色专业引领”的学科布局。

学校以建设“面向未来、适应需求、引领发展、理念先进、保障有力”的一流专业为目标,构建国省校三级“一流专业”点建设体系,成果显著。目前,学校一流专业总数达28个,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20个。通过认证专业达到15个,在全国排名上升至第39位。

大力推进一流课程建设,一流课程建、用、学、管机制日趋完善。实施“课程质量提升工程”,加强“名师名课”建设,贯彻落实OBE理念,推进通识课程、专业核心课程改革。目前,我校国家级、省级一流课程达到50门。9门在线开放课程上线学习强国慕课平台,1门课程入选全国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集,2门国际在线课程,上线“学堂在线”国际版。

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,制定“三级五层”课程思政落实制,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质量标准、规范和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和指标。各类课程深挖军工故事、西工故事,每年开展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,实现课程思政100%全覆盖。我校教师连续三届获得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“标兵”称号。学校作为首批16个成员高校,加入全国军工高校课程思政联盟。我校国家级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达到10门,国家级、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0个。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。3门课程被新华网课程思政专栏收录。

深化课堂革命,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

“如何提升本科生的培养质量、如何供给高质量课程是现阶段摆在教育者面前的关键问题”。近年来,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、人才质量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,逐步找到了破解之法。

教育大计,教师为本。学校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、教学研究中心、质量评估中心等三大中心联动协同,建立起“省—校”两级教学名师培育机制,举行“名师引领共促成长”系列活动,新增陕西省教学名师奖4项,截至目前,我校共计21位省级教学名师。近年来,获批国家级新工科教改项目1项、省级各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4项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0余项。在国、省、校各级研究项目的支撑下,多项研究成果脱颖而出,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,获奖数量屡创新高。

学校建立起“国、省、校、院”四级教师教学竞赛平台,将教学竞赛作为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渠道,高质量助力教师教学成长。学校教师连续两届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以上奖项;在第五届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4项,获奖数量为省属高校第一。

坚持学生中心,夯实人才培养基础质量

“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实验班”“教改实验班”“创新创业实验班”“国际化精英班”……学校开设特色班级48个、涵盖13个专业,拉开了培养拔尖人才的序幕。

学校实施“创新创业教育促进计划”,构建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、以“理论教学体系+模拟实训体系+实战综合体系”为支撑的“5+X”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,《创新创业学》被认定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。持续推进“六类五档三级”竞赛评价体系,2018年以来,我校学生在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738项,多项学科竞赛取得历史性突破;在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奖41项。2023年,我校学生在国家级A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66项,单年排行榜排名第160名,五年间位次提升367位。

立足国防工业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“招生-培养-就业”一体联动,不断调整专业结构,有效改善我校生源结构,生源质量显著提高,全国多省录取位次不断取得提升,在陕屡次刷新历史最好成绩。理工最低位次较2022年前进2707位,位居省属高校第四,提升幅度位列省属高校第一。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受到全国录取省份考生的广泛关注,在陕最低录取分数实现首招年份一本线上7分的好成绩。

“十四五”期间,学校将严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、文化知识教育、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,贯穿学科体系、教学体系、教材体系、管理体系各方面。把本科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,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,培育创新文化,涵养优良学风,营造创新氛围,为国家输送开云app登录入口-开云(中国)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。

未来的蓝图已在砥砺前行中构画,精彩的华章将在接续奋进中谱写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,我们一直在路上。